Tuesday, July 7, 2009

Affirmative Action和民族优惠政策

中学政治课上,我们一老师谈到民族问题时,说了个故事。说刚刚进藏的一个士兵,不知西藏天葬的习俗,看到有秃鹫吃人肉,好意给赶走,结果引发了军队和藏人 的冲突,最后这个士兵被处死,事态才平息。我想听说此故事的人,无不为这个小士兵感到惋惜,因为他不过是好心办坏事,不知者不为罪,本不至死。如果真正走 法制路线,没有法律依据,就不能将这个士兵处死。

可是这个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了维护所谓“民族政策”,多少无辜百姓做出了无畏的牺牲。其实事情本不应该这么解决,通往民族和 解,不应该只是牺牲大民族扶持小民族这条道路。你得让人去相信谅解之道,把过去的交给过去,一手抓疗治,一手抓法制,而不是说给些小恩小惠,以图一时之 宁。一个吃糖长大的孩子,长大必然会责怪父母给的一口虫牙。

民族矛盾的增多,说到底并非是“大汉族主义”的问题,而是人为制造不平等问题。给少数民族各项优惠,给人为分配名额,少数民族中的有识 之士会说你不鼓励他们平等竞争,养懒汉,让他们的民族越来越平庸,这就是为什么是越优惠,他们越闹的缘故。另外,这种一碗水端不平的做法,尤其是以人为指 标(比如60%地方干部必须少数民族),只会强化各民族自我意识,放大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另外,这样去做,也会寒了与其比邻而居的汉人的心,摆明着制造矛 盾。现在汉族家长,为了孩子前途,不惜让他们拼命一般上奥数上英语上好高中考好大学,你让一个人因为少数民族就可以加分,谁不气恼?这个政策早就该改了。

我有一次问一美国人为什么美国没有三八妇女节。她说这是因为女权运动的缘故,女性不想被人另眼相看。同样的道理,真正的民族平等,你得 把大家平等对待。或许在一定时间内,基础薄弱者会落后,但长久下去,这还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美国,针对少数族裔的优惠政策 Affirmative Action, 现在也越来越被人非议。《多元化的迷思》一书作者David Sacks & Peter Thiel的一文《反对‘支持行动’》(The Case Against Affirmative Action),本来是针对斯坦福大学的少数族裔优惠政策,但是改动几个字,简直和我们的民族政策说的是一回事,摘译几段如下,全文请看这里

“过去二十五年来,斯坦福大学在录取、聘用、终身教授评选、招标、和助学金发放上,采取有利于少数族裔的优惠政策。可是直到最近,在针对‘支持行动’的公共辩论下,,校方才开始反思这些政策。

“我们开始发现这是为什么。该政策一开始是为了逆转歧视,但这种种族优惠政策实际上反倒强化了歧视。该政策的初衷是促进和谐和融入,但结果却让校园分裂。优惠政策的说辞和现实严重脱节,其不平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其它任何公共生活领域。”

“例如,学校宣称少数族裔优惠政策能帮助所谓弱势群体。事实上,胡佛研究所的Thomas Sowell 就发现,优惠政策主要是惠及少数族裔中的中上阶层。与此同时,由于录取是一场零和游戏,这些照顾政策伤害了贫穷的白人,甚至很多亚裔(他们中符合录取标准 的人非常之多,比例非常之大)。如果说优惠政策真是要帮助弱势群体的话,就应该严格按照弱势群体标准来实施,而不是以种族为标准。

“另外,凭什么给一个黑人医生(译者注:医生家境富裕)照顾,而不给一个越南难民优惠呢?这些做法,近年来已经让人开始反思 ‘支持行动’的理论依据。现在有人已经放弃了扶持弱势群体的说辞,转而说这是为了促进“多元化”。可是这种推动多元化的努力适得其反,反而让斯坦福有了种 族分离的学生宿舍,种族分离的学生入学辅导项目,种族分离的毕业典礼,在种族理论和性别研究学科有种族分离的课程设置。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一个根本问题是种族歧视的过去,不会因为新的种族歧视政策而负负得正。这些强化种族意识的项目,背叛了马丁?路德?金‘不分肤色的社区’的梦想,强化了种族敏感性,成了鄙夷和对立的来源,而不是产生疗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