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6, 2009

网络对话录

最近同时在看两本书,第一本、是《大卫大军》(An Army of Davids),说的是普通人可以利用技术和市场,打败大媒体、大企业,等等。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博客instapundit.com的作者,格兰? 雷诺兹(Glenn Reynolds). 书中呈现了一个技术时代乌托邦式的景象。可是接着看的另外一本书是唱对台戏,这本书是技术评论人安德鲁?基恩(Andrew Keen)写的,书名为《票友教》(The Cult of the Amateur), 提出了与雷诺兹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上的这种票友作派,毁了我们的文化。本来想写两篇书评,回顾过去的Web2.0到底给人类带来了 什么,但是我想可能让两个人在一起辩论一下更有益一些。

南桥:首先欢迎二位专家。(雷诺兹: 我不是专家。)我是在公共图书馆同时看到二位大作的,不知什么原因放一起,我于是借回来看,先看的是雷诺兹先生的《大卫》一书,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我又 看了基恩先生的《票友》一书,就好象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一样,所以把二位请过来,给和我一样困惑的读者解答一下你们书中分别提到的有关问题。

首先我想问雷诺兹先生,您认为草根阶层可以借助技术力量,干成一番大事来,有什么好的例子没有?

雷诺兹:有的,一般来说,大家喜欢据大媒体的例子,但是我跟你说一个不一样的例子,反恐。不知你们听说过没有,我们美国有一些民间的 FBI,业余的FBI. 他们上网,伪装成恐怖分子,做个网站出来,套取恐怖分子资料,然后上交给了FBI. 这就是民间人士利用技术力量做出大事的好例子。

基恩:我可不可以打断一下,你这里说最后,这个人还把资料交给了FBI。这正是我书里说的一个观点,就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你还是需要专家出面,他们的经历、专才、教育,不是一个普通票友可以拥有的。

雷诺兹:这个我承认,可是您听我说完,这个人和 FBI联系,五天时间才接洽上,而且跟FBI说的时候,FBI根本就是在翻眼睛,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FBI这种机构官僚作风严 重,所以根本无法面对这些信息做出快速反应。第二,FBI显然是对如今网络手段的反恐缺乏正确认识,网民和专家之间,业余人士和专业人士之间,相隔的不是 其专才和专业知识的差异,而是这种数字的鸿沟。

基恩:但是你的书里并没有提到这个票友业余抓恐怖分子到底抓到了什么恐怖分子没有,还只是获取了一堆无用资料。因为专业机构他可以多方 筛选、比较,能确认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你突然冒出一个毛头小伙子出来,说自己掌握恐怖分子的资料,这是很难让人置信的。而且此人不再整个体系之内,即便 他获取的资料是可靠的,也无法及时发送到其它职能部门手里,继而促发进一步行动。

南桥:但是在中国,有很多网民就通过网络,做了“业余中纪委”,把一些贪官给搜索出来了。因此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雷诺兹先生的看法,认为网民起码是多了一双眼睛,起码是拾遗补缺。

雷诺兹:岂止是一双眼睛,是千千万万双眼睛的众目睽睽。这就是Web 2.0时代的妙处,就好比维基,很多人都认为这些业余的人能整理出什么高质量的信息出来?可是问题是有千千万万人在看,那么这就有个自我修复,自我纠错的功能。

基恩:我反对这个观点。如果说群体就能产生智慧的话,那么布兰妮应该最智慧,她粉丝那么多,我没法跟她比。

南桥:集体未必能产生苏格拉底那样的智慧,但是没准可以辨明一些简单事实呢?我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看到,英国有人做过实验,一头牛放市场上,让所有人去猜,最后取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和牛的真实体重几乎相差无几。

基恩:那我希望你不要让中国13亿人来猜我的体重。

当然这些简单事实的确认,我会承认集体的力量,但是我不认为你让一千个人在一起七嘴八舌,就能产生出高质量的观点出来这个说法。你如果这么去讲,等于是你给一千只猴子一千个键盘,让他们去乱打,指望他们最终能够打出一首十四行诗一样。

我认为Web 2.0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大家都以为数量可以转化成质量。这怎么可能?首先大家的关注点是分散的,整合不到一起来,另外各人水平千差万别,汇到一起来 更多是噪音。而且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网络上,你看到没有,写的比看的多,大部分人都忙着自我广播,都自恋得要死,谁会一起努力,整合出对于一个话题 的比较高质量的看法呢?这个很难。我难以接受网络乌托邦主义者那种狂热。

2004年,我曾经参加过一次IT峰会,组织者用Web 2.0的方式组织,让所有人自由发言。结果我发现所有人都在讲,没有人在听,发现这一规律后,我决定闭口不讲,专门来听,结果我发现,这样下来,会议毫无 成效。那次会议对于我来讲是一个转变,我开始冷静思考所谓Web 2.0到底有什么意思。

雷诺兹:可是你这个说法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因为现在的Web2.0活得越来越好,比如Twitter之类的网站,就连一些传统媒体也开始使用了,一些风险投资,都投给了这些。

南桥:确实我也注意到很多传统媒体在裁员,甚至整个报纸都没了。

基恩: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关于Web 2.0活得越来越好,关于人们都在用Twitter, Facebook,我一点都不怀疑,因为我们人都是自私、自恋的动物,这些网站不过是投其所好罢了。我也承认,Web 2.0催生的一些“公民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导致了一些人的关门歇业。

但是我想提出的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是:Web 2.0在版权共享,Remix, Mashup这些幌子下,破坏了很多,导致了很多人丢了工作,可是它产生了什么利润没有?它创造出了什么工作没有?它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雷诺兹:这个问题我相信可以探索,因为传统媒体流失的一部分收入,就是广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网络投放广告。这里有一个诱人的前景。

基恩:那我只能祝您好运了,我只能给你一组数据。全世界最走红的博客之一Guy Kawasaki, 他2006年的时候,通过他浏览极大的网站赚了什么大钱没有?没有。他不过是通过Google广告,有了区区3350美元的进账。所有A-list 博客加一起,他的广告收入加一起,如果能超过一个小镇的报纸,我的姓倒写.

南桥:那不难,恩基,Ng, 吴。

基恩:或许你们中国人多,点击率更大,情况会好一些。

南桥:也不乐观,今天我还看到著名博客王小峰在问:怎么就没人在我博客上投放广告呢?

基恩:也就是说,或许你“公民新闻人”把人传统媒体干掉了,自己也没落到什么好处。

雷诺兹:我不认为你这个比喻恰当。这不是谁要替代谁的问题,传统媒体就是死了,也未必是网络干的。

基恩:难道它们由于害怕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自杀了?

雷诺兹:这可说不准。

我觉得我们这样的讨论有个误区,就是谁会取代谁,其实真正的影响过程不是这样。我给您举个例子。我喜欢喝啤酒,我喝那种品牌啤酒,可是我 后来发现,这些啤酒味道越来越淡。后来我开始自我酿制,就像你说的,做了个酿酒的票友,结果我酿出来的当然有的好有的不好,可是总的来说,口味比较有特 色。后来有些朋友效仿我,我们形成了一个自我酿制的风潮,这个现象被啤酒产商注意到。为了收复其销售的失地,他们也不得不改变其酿造工艺。这就是我们这些 票友影响到大产商的一个具体事例。同样,网络时代不同的玩家,大家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这个不用紧张,更多的时候,我们普通人,票友,公民新闻人,是通过 自己的实践,影响、改进某个社会体系或者现象。你老是说取代,是…

南桥:别有用心的。

雷诺兹:谢谢。

南桥:我觉得这么讨论下去,最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可否我们广告之后继续讨论,同时欢迎给二位专家留言,提出您的问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