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4, 2009

造时势者为俊杰

造时势者为俊杰
作者: J.C. Larreche
书名: The Momentum Effect
副标题: How to Ignite Exceptional Growth
isbn: 0132363429
定价: USD 29.99
出版社: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出版年: 2008-04-05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subject/3447172/


欧洲商学院教授J.C.Larreche写了一本书,论述“势”效应(The Momentum Effect)。书中说,很多企业做法大家都比较类似,比如生产、研发、营销一应俱全,但是有的做得成,有的做不成,何也?他总结的结论是有些企业有“势”(momentum)。少了这个“势”,就好比好厨师做菜少放了盐,菜配料再齐全,味道就是不对。这里的势,如物自高空而坠落,或大河至悬崖而倾泻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放在经营管理的语境里,它指造就成长的巨大能量。

过剩营销

说到势,人们最多联想到的肯定是营销中的造势。但这本书却让人反思当今社会的过剩营销。作者、这位欧洲商学院教授说了一句中国民工也会说的一句话:很多营销和促销活动,是意图掩饰或粉饰,多半名不副实。从行走江湖的“策划人”、点子王,到形形色色的“现代营销”,中国自开始市场经济以来,在营销上下的功夫可能最多。

九十年代初,常听说一些“点子大王”的故事。例如“点子大王”何阳“一个点子卖了40万”。他说有商家的一次性杯子卖不掉,何阳建议他印地图,结果据说产品大销。但其策划同行指出:40万人民币需要厂家销售1亿只纸杯,就是在每列1500人的火车上,有1/3的人购买,也要60年。那些其它的策划成功故事,真伪无从查考,可查考的是,何阳后因诈骗被捕判刑。

后来人聪明了,不信这些“金点子”了,显得自己好像没有头脑,没有点子似的。但是很多人开始迷信洋咨询的营销术。以前在培训行业,教人思考的课程始终难以启动,而科特勒等营销大师很受追捧。很多企业再苦也不苦营销,事实上营销或许成了他们最大的业务,四两鸭子半斤嘴,都希望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迅速去占领市场,而不是扎扎实实,通过对客户的深刻认知,依据对未来的想象,做好产品,而只是在营销上、广告上玩点噱头和小聪明。很多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过时概念,所以宁可兑假酒,不惜血本把钱花在广告上。

作者说很多企业“做势”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本末倒置,把本来应该培育、改良产品的钱花到了营销上,以至于在过剩信息当中,营销的钱白花,产品又上不去,所以眼睁睁看别人走到了前头。很多广告和营销是很浅层次的,顶多是“露脸”式营销,让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混个脸熟,属“加强认知”(awareness building),未必能够强化客户对产品的情感认同,甚至恰恰相反,如一些在电视上疲劳轰炸的流氓式营销的保健品公司。当一个公司只求露脸而不要脸的时候,它的发展是很难长久维持的。

而有“势”的企业,虽然也营销,但不把宝押在上面。那么势从何来?作者从诱人的认识、诱人的价值、诱人的资产、强劲设计方面论述了“势”的成因,又从执行、满意度、驻留、内部造势、势型领导等方面,论述了如何保持、强化“势”。作者是个教授,所以书的结构上像本教科书,对如何造势写得面面俱到。但在这里,就不去“剧透”,掠人之美了。

一人得出的洞察不亚于对千万人的调查

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他这个手把手教人造势的过程,而是他的一些独到见解。比如如何去深刻认识(而不是通过调查问卷而产生的泛泛了解)客户的需求。他发现,好多势不可挡的产品,最初出来的时候,不是问了上千个客户得出来的认识,而可能只是产品设计人的个人体验(样本规模为1人)。这种一个人得出的洞察(insight),不亚于对千万人调查后得出的平均值。

苹果、戴尔、斯沃琪、沃尔玛,其发展势不可挡,就是因为它们分别在某个方面,得到了这种深刻认识。近来苹果公司产品就很有“势”。Apple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开发人员在上面发挥。业内到处都是开发Itunes App一夜暴富的传闻,造就了一个个都市传奇。ItunesStore里的音乐也是,0.99美元一首,简直是论斤在卖。不过是几年前,Napster还很红火,因为大家都想得到免费的音乐,谁会想到Itunes会因卖音乐发达呢?其实没有人会专门去上网偷音乐,但唱片公司把价格抬太高了,人们买唱片吧,其实一张CD,人们喜欢的不过也是一首单曲,你让人花15美元买碟,或许对方更愿意花0.99美元买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就好比金山词霸,如果正版不过一二十块,谁会去下载盗版,害得自己的电脑一身是病呢。同理,如果有一两块钱的小软件可买,谁会花这闲功夫去破解呢?时间不是钱啊?苹果卖硬件,也是一个小应用、游戏、音乐的大卖场,作为卖场,它坐收渔利。将该公司推入这高速发展轨道的,是对客户心理的洞察,这种洞察,挠到了客户的痒处,或是避开了客户的痛处,由此产生的产品、服务能在市场领先便丝毫不奇怪了。

少分析,多探索
书中还有一说值得注意。作者建议大家少分析、多探索(less analysis,more exploration)。在以前强调竞争战略的年代,人们很重分析,分析优势、劣势、问题、机遇,将现有市场、客户分析个底朝天,却没有半点主张,脱企业于困顿。分析能让你清楚你自己知道什么,但是未必能让你知道客户需要什么。这里IBM就是个例子。重倾听,重探索,此IBM之所以兴隆也。轻客户,重分析,此IBM之所以衰落也。90年代初,IBM认为它搞懂客户了,结果陷入了困境。新统帅葛思特纳(Gerstner)上台后,决定少分析,多探索。作者认为:一旦你对客户的理解形成一个思维定势,你发展的势能就没有了。相反,必须对客户需求“如饥似渴”,那么机遇总是在你不看的时候,从你视野的盲点里突然跑出来。

书里很多地方仍旧是商学院的空话,且过度使用二元式矩阵,过度简化现实,但是不少例子倒是鲜活。要知道,这年头说道理听的人少,讲故事听的人多。例如:3M公司是公司科学家阿瑟·弗莱在教堂唱诗班的时候发现,他原来用书签标出要唱的赞美诗,但是书签老是掉,当时就想,要是有一种标签能贴在上面不掉,但是又能够撕走,该多好啊,这个想法,导致了最常用的产品黄色及时贴的产生。这样一个个小故事串在一起,要比它的造势模式更能启发读者。只是商场变化莫测,今天还拿出来当例子讲的成功企业,明天或许就“式微”,要去申请破产。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

1 comment:

  1. “一人得出的洞察不亚于对千万人的调查”,这个话很有道理。这世界其实不是有完全不同的个体组成,而是由许多相类似的群体构成,个体的许多需要对某个群体来说是共同的。豆瓣也是发现了这样的个体与群体关系而产生的特征网站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