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0, 2009

维基革命:“平民窟”的百万富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中,印度青年贾马尔参加“谁想做百万富翁”,一路过关闯将。后来组织者怀疑他作弊,将其逮捕,在警察办公室,他讲述了他的一生,是如何让他在“社会大学”中发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1957年,美国发生了一件真实的“贾马尔”事件。大学教授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和贾马尔一样参加了一次这样的“知识竞赛”,历时两个月,他赢得了大奖138000美元,上了《时代》封面。但是后来调查中才发现,这位范多伦被人揭发,公众发现他原来是在作弊。这位辉煌一时的教授灰溜溜走出象牙塔,改行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了。

如果知识竞赛中除了“观众提示”、“电话联络”等求助方法之外,允许查维基百科,那么贾马尔不会被警察抓走,范多伦先生也就有可能货真价实地获奖,而不用日后去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个年头举办形形色色的知识竞赛其实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它会造成一种印象,让人以为对知识的掌握、控制、是一种力量。这样的认识,才造就了贾马尔,毁了范多伦。在后信息时代,这样的知识竞赛其实应该取消。在网络的江湖,知识本身已经不是力量了。
  
  在信息技术领域,如今大家都在谈Web 3.0了。那么 Web 2.0留下了什么遗产?其最大的思想遗产,就是人们认识到信息没有那么值钱,知识也没有那么神秘。一个普通人只要拥有网络,就可以飞快地搜索到他所需的信息来。作为一个翻译,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在谷歌和百度之前,一个翻译遇到了不理解的东西,他或许要乘车去图书馆,在里面猛查资料。而现在,可以通过维基百科,轻而易举地找到疑难的解答。以往被精英阶层掌控的知识,现在人皆可获。更好的是,你不用去学习,去记忆,它会一直在那里等着你去查。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每个人的大脑都可以解放出来,去做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如分析、评估、综合、创造。
  
  换言之,在知识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平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也是正是新媒体研究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Andrew Lih在其2009年的新书《维基革命》中要表达的一个观点。这本书有个副标题:一伙无名小卒如何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来。
  
  维基百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向所有受众免费开放,也是维基社区的无数志愿者自己添加条目,自己编辑的。它是网络2.0时代最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现象。维基人一个个就如同叠罗汉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去扩充网络上的知识。就这样,人们看到了历史不过才七八年的维基百科,发展成网络巨无霸。这过程,就好蚂蚁建造复杂的蚁山或地下通道一样。让人困惑的是,在维基百科,很多人是义工,是他们自己要维护维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维基地图的制作过程。2002年10月,电脑工程专业的学生 Derek Ramsey待业在家,在求职过程中,发现维基上找不到相关的城镇信息,他于是开始了通过美国的人口普查信息(公开数据),生产一些城镇的页面。这个拷贝加粘贴的过程很枯燥,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程序,自动从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库中抓取信息,生成维基页面。此后,另外一个维基人Seth Anthony, 开始手工制作各个县,各个城镇的地理方位图。后来又有一些其它的维基人加入进来,参与了地图的制作。本书作者感慨,制地图这种事情枯燥得不得了,一般情况下,你给钱让人做都不一定有人愿意,可是这些维基人却像着迷一般在做这事,而且是利用自己的时间,这就是一种维基精神。
  
  中文维基百科的发展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侠肝义胆的维基人。中文条目增加的过程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繁简体的转换。大陆用简体,港澳台用繁体,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又用一种“马新简体”。那么不同人输入的条目,字体不一样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惑着维基中文的发展,直到后来马萨诸塞大学中国博士生郑竹(音译)发明了一种转换程序,能在不同字体间自由转换。顺便说一句,现在广东话版的维基都出来了,上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歡迎嚟到維基百科!人人都寫得嘅百科。” 郑的程序后来又用于其它维基字体的转换当中,如塞尔维亚的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的转换。郑的做法被其它人沿用,这也是一种共享、参与、延伸的“维基精神”。
  
  所谓“维基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借用群众的力量,共同营建一个社区的革命。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新鲜,网易很早就提出了“网聚人的力量”一说。只是很多时候网络并没有聚集人的力量,只是暴露出了众多网民的存在,可是这种存在本身是不具价值的。众人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产生的信息,往往并无价值。人的力量能否聚集得起来,要看这个网络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维基的开放性和编辑特色,使得人们有可能产生知识,但是并不相互重复,而是借助于众人的力量,产生了一种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另外,作为开源运动,有一种浪漫色彩,认可普通人在知识创造中的贡献,也不知不觉激发了一些人深层的“利他主义”情怀。维基在本质上假定每个人都有知识创造的平等权利,所以当一个人在维基百科上找不到理想的信息的时候,它鼓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鼓励你自己去提供这些信息。维基的一句口号是:找不到合适的信息是吧?那么你来整!(SOFIXIT)。这种认可和平民化特色,是维基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维基的模式也在诸多领域被人模仿。奥巴马的竞选活动就是一种维基式竞选。他将自己的竞选改称“运动”,从而赋予了一种理想的、革命化的色彩。这过程当中,他也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力量,只不过维基上大家是作者,而竞选中大家是义工而已。而维基的编辑,在这开源竞选的活动当中,成了社区的组织者。可能是受到了维基的启发,苏斯•凯恩斯坦( Cass Sunstein)写了《信息乌托邦:众人的智慧如何产生知识》一书,探讨这种“维基式”模式下,人类能否产生比少数精英更好的信息和智慧。但是这种模仿未必可以照搬。美国有家报纸受维基模式的启发,决定将其“社论”维基化,比如一篇关于布什伊拉克战争的社评。可想而知,这维基社论以惨败告终。这个话题十分具有争议性,是无法用中立客观的维基原则,产生一个一致的话题的。
  
  维基运动有其明显的长处,比如它及时、相关、丰富。很多话题,探讨得相当深入,由于参与者多,更新得也快。这在传统百科全书的编辑当中是很少见的,比如我们无法想象麦当娜的词条以及近况会出现在百科全书中。而在维基百科当中,麦当娜今日去非洲领养儿童,法庭对她领养第二个孩子的宣判,当天就有可能出现在维基百科中。在这一点上,网络有着纸质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
  
  由于维基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群爱好者的业余工作,维基条目的数量和质量上,个人爱好的特色很明显。比如关于计算机的条目就很多很完全,质量也很高。关于小甜甜布兰妮、星球大战、科幻电影等的条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一流的。毕竟很多写作者和编辑是年轻人,对这些话题更有兴趣。可惜的是,关于文史哲类的条目就比较浅薄,缺乏传统百科那样的份量。维基百科在内容上有一些厚此薄彼的倾向。比如至本文写作时为止,当我去查看的时候,关于苏格拉底的条目为15屏长度,布兰妮为22。是不是说苏格拉底的篇幅就不应该超过布兰妮呢?显然,是兴趣和认知的差距导致了这种缺陷。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教授虽然自己使用维基,但是不提倡学生在学术论文中引用维基条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维基也希望通过付酬的办法,增加关注不足的信息内容。
  
  但是付酬创造内容,谈何容易?由于维基本身的“开源、免费”出身,一说到钱的问题,处理起来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没有人希望这个伟大的实验突然变质。但是要是长期经营下去,维基必须赚钱。目前来说,维基基金会举办每两年一次的自愿筹款。其思路如同公共广播电台之类的经营方法,但是有趣的是,截至目前为止,愿意给这个乌托邦式的项目捐款的人还络绎不绝,足以维持百万元的经费,但后来维基从佛罗里达搬家到了旧金山,这区区百万就显得不够了。这可能是维基的一个发展瓶颈。同样是“免费、开源”的“火狐”浏览器,据说钱多得不知道怎么去花,因为当用户经由谷歌点击收费广告的时候,火狐就有一定的盈利。可是这个模式用在维基上既行不通,也很难被人接受,因为这在本质上违背了“维基精神”。一个建议贴出付费广告的内部邮件,就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直接导致西班牙语版维基的“大出走”和另立门户,使得维基元气大伤。
  
  维基面临的另外一大威胁,是传统百科全书的网络版也并不是按兵不动,等着人家来打。百科全书的一大长项是多媒体内容,这是“免费”的维基暂时还无法做到的,它会继续完善这方面内容,与维基抗衡。《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开始了一些比较意想不到的变革,比如邀请读者提供内容。但是它的做法是“喻于利”,说要提供一个报酬体系,并给内容提供者“提供一个丰富的网络的家,让他们可以宣传自己,自己的工作和他们的服务。”老百科全书走向网络的时候,坚持 “协作但不民主”,并不平等看待所有人的建议。在改革过程中,它仍坚持三个原则:写作者为自己提供的内容负责;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声音;保持客观性。这些在信度上会挑战“维基百科”。
  
  维基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最终敌人可能是它自己的成功,当那维基精神式微,维基成了一个成功的网络百科全书的时候,维基何去何从?维基长大后干什么?这是书末的一大问号。作为一个书评人,我碰巧路过,就把这个问号顺手接过,交给各位读者吧。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9年4月19日

2 comments:

  1. 我这个要求不高的人觉得维基用着还挺顺手,我的外国同事对此却有完全不同的想法,认为维基的东西都是网友随便贴的,可信度不高,基本不作为参考。

    知识虽然都在网络上随时可以点开查看,但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和消化记忆,不让它留在我们头脑中的话,我觉得,我们很难成为一个丰富、深科的人,难以进行有意义的、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

    ReplyDelete
  2. Bloom曾经对学问分类过,知识(knowledge)属最低层面,往上是理解、分析、评估等。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