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2, 2009

考试的通胀

前几天朱老师回国,我送他回家。之前我们聊到的国内教育问题。他说现在奥数简直成了祸害,小小孩子的考题,他,一个英语专业博士生导师,居然不会做。当然我们可以说反正又不是数学系博导,怕什么?但是总的来说,一个小学生做的题目,不应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人都不会做,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奥数是个特殊的例子,好在还可以选择不上。其它各样的考试,比如升学考试,题目还不一样是越来越难?以前高中的题目,现在属于初中生的题目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是人越来越聪明了?不是。是因为本意要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变成了一个筛选的工具。

考试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将一个人跟一个特定的标准比(criterion-referenced)。比如二位数加减,你会了就会了,不会就不会,达标了就达标了,不达标就不达标。但是目前大部分考试却不是按这个绝对的成绩定胜负,而是把一个考生,放在一个人群里,看你在人群中的分布,从上往下截,或是按平均值和标准差来定一个人的水平,属常模(norm-referenced)型考试。高考就是这种基于常模的选拔考试,分数线不是按照答题对错的绝对值来定的,而是按照在人群中的相对水平来定的。这样的话,人一多,如果选择的数量不变,那么势必会越来越难,通货膨胀于是在所难免。过去或许六十分就万岁,而今95分还挨打,因为同学们也都考90多了。

然而教育本意是要塑造一个人,让人学会一些东西,或是掌握特定的学问、技能、态度,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叶圣陶、晏阳初能成为教育家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舍本逐末,他们直接发力于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考试却遵循另外一个轨道,不是要考人“会不会”,而是考人“比其他人多考对了多少”。关系到考生命运的不是考题,甚至不是他们对答案的掌握,而是那看得见看不见的千军万马。这样的对比,家长很急很操心,孩子很累很痛苦。

让这种类型的考试主导,会造成教学手段和目的分道扬镳。英语就是个极端的例子,一个考试考得很好的人,其考分和实际使用能力可能毫无关系。因为考试有考试的游戏规则,你把这套规则掌握就好了。那么英语运用能力本身,则又是一套规则。学习规律要求老师使用达标式的测评,但升学却又是选拔式的, 更关注你比其它人多考几分,那么你到底运用能力怎样,这考试体制并不关注。所以一个很极端的情形,可能是所有人相对使用能力都很差(或者都很好),但是大家都考得很好,那么一分上下,就能决定几千人的命运,而实际上,考79的人,说不定运用起来比考80的人还强。

这个问题美国也一样有,比如费思前不久就参加了一个Cogat考试。考试就跟GRE一样,分Verbal, Quantitative, Non-Verbal几个部分,学校的汇报,就是说比同龄的全美所有儿童相比,她在verbal上,分别比百分之多少的小朋友强。这一点各地皆同,但是他们的做法有两个地方值得借鉴:第一,是有个全国的数据库,而不是分州分地区。中国教育不公平,就是各省各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如果你不幸生在人口大省,那么算你倒霉,没有什么地域公平可言。北京一个很平庸的考生可以上名牌,河南出色的考生,或许一般本科都上不了。第二,这考试不是这种定胜负的终结性测评(summative evaluation),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改进的反馈式测评(formative evaluation). 终结性评估是要决定一个人上还是不上,成还是败,但是反馈式评估是为了让学生改进。其实教育当中,应该越来越多地使用反馈式评估,让人得到不断改进。比如我刚才说的cogat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终结性考试,因为只有95%以上的学生才可以进入“特殊才能班”,但是它同时也是反馈式评估,因为考完了会出来一个各人的 情况(profile),告诉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的好坏,以及改进或扬长避短的办法。

说到底,教育到底是要做什么?老师是要干什么?要“传道、授业、解惑”,终极目的应该是让人过一个富有成效的美满人生。和这些目标比起来,现在的考题到底是要做什么?它压根不是考你学会什么了没有,而是要把大部分人考倒,好让小部分人脱颖而出。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现在的状况,是十分失败的。它是一种侧重于让大部分人失败的教育,而不是让大部分人成功的教育。我记得以前我们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说法来:现在考题,是要把人一棍子打昏再说。解个什么惑?简直就是在布迷魂阵。

1 comment:

  1. 呵呵,你的高中老师总结得真精辟啊!

    高考的地域划分确实没什么公平可言,还好,那些出色的人,最终总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找到合适地方发光;现在的人口流动机会也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了N多可能,祝愿这些朋友们最终都能突出不公平的重围,活得精彩!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