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0, 2009

大师鉴别指南

“国学大师”文怀沙被学者李辉戳穿年龄、经历造假,引起了舆论的密集关注。又有一个大师倒掉了。据说文老在搜集证据,准备答复。其实不答复也罢,越描越黑。我看了一些网络报道,发觉和文老自己的信口开河相比,李辉说得还算客气的。

李辉指出的问题,是文老自己亲口在不同演说、采访中说的,比如他爱好美女,他风流。不过,一般人顾及脸面,不敢说这些问题而已。可能是文老觉得自己都这一把年纪了,又是“大师”了,所以可以天马行空了,怎么胡扯都有人欣赏。这叫为老不尊。

大师经历中的好多疑点,其实是他自己抖落出来的,比如年龄,一会儿说1910,一会儿说1920,一会儿说1930,故意说每年减去十岁,越活越年轻。一番“佯狂”,是要留一后路,以免他日被人质疑。很多地方的报道中还说,文老一字万金,但是他轻易不题字。 是的,我也会一魔术,若表演,大卫科波菲尔也甘拜下风,可是我轻易不示人。

对李辉的说法给出最有力佐证的,是他的同龄人舒芜。别人不知道《屈原集》是怎么回事,舒芜知道。这个道理很简单。有朝一日汪教授被人封为大师了,我也一定会跳出来捣乱(除非他将欠我的50万如约归还,再者就是他来灭口,可是后者并不容易,一来这是法制社会,二来我天天锻炼身体好,他没灭我,我就已经将他烧成火鸟了。)可见要想做大师,为稳妥起见,得活得久一点,等同时代人都死光了最好。更稳妥的办法是自己死了之后,让后世追思自己为大师。人还活着,周围还有很多人活着,就要做大师,这是很不吉利的,就好比是魏忠贤在给自己造生祠。

一个屈原研究者的跌倒是一件很反讽的事情,因为我们都知道屈原是何等的清高和孤傲。而他的这位研究者却在年迈的时候跌倒在“大师”的浊名之下。如果说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就是一通缉令的话,“国学大师”的名号就是一黑名单,谁上了谁倒霉。 其实舒芜当年在“胡风案”中的做法,也一直颇有争议。但舒芜不回避这个问题,不回避这样的反省,也吸取了历史教训,不再往大师堆里钻,甚至连“红学家”的头衔也一推干净,反倒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这就是进步,是人老了之后获得的智慧。

这些年从医学到国学,大师一茬茬出现,又一茬茬倒塌,那么我们如何识别“大师”,以免再次受骗上当呢?我发觉真正的大师个个不同,假大师倒都还挺像的:他们什么都懂;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注意外在形象;他们喜欢讲你想说却一直不敢说的;他们与公众交流时不喜欢被人挑战,因为他们心里很虚;他们头衔很多,但是一些挂名的协会或许只有他一个成员;他们喜欢和领导人或者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拉上关系,真假难辨且无从查考;他们说话避实就虚,话题极具跳跃性,因为不敢往深处挖,否则容易暴露。最后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忽悠忽悠着,就把原形现出来了。其实文老如果安安心心颐养天年,与人交流,其真实的学识还能赢得尊敬,一提大师就完了。可是这年头,下至黄发小儿,上至八十老汉,都要跑出来抛头露面,争夺眼球,在穿帮之前,捞一把就歇,太浮躁了啊。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