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8, 2009

假客气与真性情

不知道这是从哪看来的一个段子,说一个参加过某疯子英语培训班的人,背熟了诸如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 How are you? Do you speak English? 这么几句话。老师说他的发音字正腔圆,珠圆玉润,亚洲第一。他很得意,于是去某酒吧去找老外。下车的时候劈劈啪啪下起雨来,好歹他先带了伞。有个老外在候车亭下躲雨,他过去指了指酒吧。老外点点头。于是他把伞伸过去。老外点点头。这位英语爱好者很高兴,心想,这不逮到练英语的机会了?于是情不自禁地说:Thank you!

老外回答说:Thank you too.

这位英语爱好者心想,我说Thank you, 他说Thank you two (too). 那么好办。

“Thank you three,” 他说。

老外纳闷:“What do you thank me for?”

英语爱好者想:这接得还快,我说三,他就四(four)。

“Thank you five.” 他又接着说。

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倒是常常在小规模地发生着。比如看一晚间节目,见主持人对特邀嘉宾说:Thank you. 特邀嘉宾则回过头说:Thank you! (You重读)。 如今你感谢一个人,大家惯常的回答是Thank you! 《纽约时报》语言专栏作家萨福(William Safire)把这个现象称为verbal doppelganger. Doppelganger是个德语词,意思是一个活人的翻版,一个幽灵般的存在,那么verbal doppelganger大概就是一个语言的“回转寿尸”。指的是同样的话被对方再说一边。用我女儿的话来说:这就是copycat!小孩子常玩这游戏,一个人说话另外一个人学,直到对方气疯。其实大人有时候也是:“这事全都怪你!”“全怪你!”“这婚事都是你妈逼的。”“你妈逼的。”走出这个怪圈,唯一的办法是一方让步,闭嘴。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语言的回转寿尸存在呢?萨福说这是一个微妙的角逐(a subtle form of one-upmanship)过程。记得在《歌剧院幽灵》的旧版上也看到,两个绅士进门的时候,一个说:“你先请!”(After you!)另外一个也说“您先请!”(After you!)结果两个人一起进门,挤到一块了。以前我有两个同事,也是这样,出门的时候,都是客气得不得了,你先请,我先请。然而背地里互相捅刀子,结果把栽赃到我头上。详见(莫做职场“猫爪子”)。我刚来这个单位的时候,某个领导也同样对我很客气,上电梯的时候总说:“After you, sir.”

我也说:After you!

他说:No, after you!I insist!

我苦笑,只好进去。电梯里很挤,他后进来,先出去,就如同裁员时候的职工一样。妈个巴子,这小子礼貌一点不吃亏啊!

还有一回,我,他,还有年龄比较大一些的丹一起进门,我们两个于是都谦让起来,领导说:Age before beauty. 我忘记了最后是谁先进的,反正那一定是既没有年长的优势,又非相貌堂堂之人。照逻辑推理,不应该是我,因为我帅呆了。

后来我、他还有大老板一起进电梯,我们又玩起了这个游戏,我们的大老板David是个比较爽快的家伙,看我们这样,双手一挥:Would you guys please stop this crap!!!

我说你真客气,怎么又would you, 又please一大套的。

然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Would you please stop this crap!!!这实在已经是忍无可忍了。所以,有时候客气的字面下,掩饰的可能是完全的不客气。反之亦然。常看电视连续剧的朋友可能都有深刻体会,有什么话语,比恋人分手时候的一句客气的“谢谢”更叫人浑身冰凉呢?

有时候我想,来美国之后,生活简单了很多。几个人一起上桌子的时候,我们不再要考虑什么是上座,什么是下座,因此不再需要担忧自己面对着门,或是背对着门,是不是在陈述自己的礼貌或粗鲁。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你走出了一种礼仪,又进入另外一种。比如你去别人家做客后必须写感谢卡,等等。这不是上一个培训班可以学来的。你去有些“感恩”培训班上,或许只能学会下跪。礼仪只是表象,背后的原则需要去领会,要在现实当中去调整,如萨福说的那样,这就像文字的剑术,而剑术是练出来的。我记得我们校园里有一个学生社团的广告来:Class is not something you go to. 品味(class)不是上课(go to class)能修来的。

不过,萨福说,有一种谦虚叫霸道,他的用词是assertive humility. 他说假如丹·拉瑟和宗毓华一起主持节目,丹·拉瑟说:Thank you. 宗毓华说:You are welcome. 那么丹·拉瑟其实是占了便宜,因为丹的姿态是:我比你礼貌。他接着分析说,如果宗毓华也扔一句:Thank you回去。那就把双方的地位扯平了。(A returned ‘thank you’ equates their positions.)可惜在如今的电视节目上,一群时评家聚到一起,尤其是来自于不同立场的时候,我们常看到的情形是各方根本就是抢着说,有时候几个人一起在说,吵成一团,密集得哪里还有客气的余地。在最近的大选评论上,所有新闻频道里似乎都看到这样的局面。而堂堂总统候选人,如希拉里和奥巴马,辩论起来,也是抢着对方的话说。希拉里指责奥巴马如何支持共和党立场,你立刻看到一旁阴着脸的奥巴马几次要插话进来反驳。而密歇根的初选结束后,获胜的Mitt Romney根本不等别的候选人发言结束,就开始了自己的获胜演讲,而电视台也迅速把镜头转给了他。这样密集的宣传中,谁也来不得客气,每个人都得争分夺秒地利用所有的镜头,让尚未决定的人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政见。

可是日常生活大概不会这么紧凑、紧张。这时候,界定一个人修养的往往是这种运用客套的能力。在这样的游戏当中,粗鲁的人其实是失败者,因为你自己降低了自己的身价,你在这种assertive humility的游戏当中,你输了。所以去西方人家做客,我们说: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感谢你邀请我来。) 通常情况下,对方的回答是:You are welcome. 但是不忘记补上一句:Thank you for coming! (感谢你来!) 跟我玩感谢的游戏吧?我不相信我感谢不过你!

萨福还说:基辛格博士从来就没有这个玩客套的问题。他当国务卿的时候,曾经有个女人跑过来跟他说:谢谢你,谢谢你,基辛格博士,谢谢你挽救了西方文明,不让它被核灾难毁灭掉。基辛格博士看了她一眼说:You are welcom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