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6, 2009

黏线

在Educause会议上,听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V.S. Ramachandran谈脑神经学科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他说到了一个奇怪现象,说有一些病人由于中风或是其它原因,一只手臂会失去知觉,会成为“幻影肢体”(phantom limb)。他的疗法是拿出一面镜子,让另外一只好手臂在镜子前活动,利用镜像,重新激活脑神经中与那只“幻影手臂”对应的部分。他还给一些独臂病人作过试验,病人失去左肢后,左脸受到相关刺激的时候,脑海中会产生对应的反应,与左手的各部位对应。可见当外部刺激产生变化的时候,人脑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如果说失去一手臂的人,脸部会对不同手指产生对应,我们可以猜测,中医所说的人体穴位、经络等与人体部位的对应,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是没有像Ramachandran这样,通过实证的方法去研究而已。

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运,是什么样的科学发现,我们总能从五千年的历史中找到点古已有之来。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悲哀,是我们看到这样的古已有之,却并没有继续拓展,眼睁睁看着它停留在古之所有状态。

这位教授说人的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对应不停的符号,有时候,出于遗传等原因,这些区域之间会“打通”,形成所谓cross-wiring的现象,比如有一些人看到一些数字,会觉得这些数字对应着相应颜色,比如5对应着红色,2对应着绿色,这种时候,此人已经打通任督两脉,黏线了。

因此,特有创意的人,有时候反而是这些广东骂人时说的“黏线”(cross-wiring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这个),是从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中看出联系来,比如“闪光的并非都是金子”,一个“黏线”的人看了,会抽象出“不能看表象”这种结论,而这种概括(abstraction)、比喻(metaphor)的能力,都是人类十分宝贵的能力。一个思维单一,无法再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关联,更不能熟练地去用比喻。看到“闪光的并非都是金子”,只能想到“以后去金店买东西要小心,或许有假货。”

晚上和得克萨斯一个兄弟院校还有一些供应商在Ming Court吃饭,遇到一个小CEO。这小伙子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脚上却穿着球鞋。他看上去不过25岁,在加州办了一个公司,一年前拉到了风险资金,和无数美国的IT创业者一样,他的新创业务就这么小作坊式地做了起来。

他的业务,是生产一种产品,将学校的学生管理系统(如banners, datatell等)和Facebook结合起来,帮助学校提高学生的校园体验,从而帮助学校提高学生的驻留率(retention rate).他对其业务的解释是,一般情况下,学生喜欢到facebook这些地方找朋友扎堆,天天在那里泡,而学校的一些系统,比如课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有很好的学生资料,也能够将学校活动“推”给facebook. 他要做的事情,是在这些社会网络系统,和教育系统之间,寻找到一个结合点,这就是他的生意。

想来这小子就是脑子里cross-wired了,在两个看似无关联的系统之间看到了联系。我记得以前设计一门关于创意的课程时也看过资料,说一个系统内思维的枯竭,往往是因为系统内的人嘲笑这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的联络,从而使得一些原本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这个25岁的CEO,换了个不宽松的环境,没准就被骂成黏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