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6, 2009

杂谈儿童闲书

回国时在尹兄家和几个朋友聊儿童出版物。除了其中的常庆待字闺中外,我们几个都是有孩子的人,很关心什么样的书孩子爱看。在美国的有一段时间,由于孩子并不真正读书,作为家长我浮在表面,接触很肤浅,下过不成熟的结论,比如在对比中认为中国的题材更丰富。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发觉我们确实有很多好题材,可是有没有给用好,是否真正适合儿童,那就是另当别论了。

不久前曾看到一项调查,说美国大多数父母给孩子读书的时候会有阅读困难,比如词汇的水平超出儿童的认知能力,大人边读要边解释。好在这里,儿童读物的品种五花八门,你总可以找到适合儿童阅读层次的书来给孩子看。有一些专家,还“下海”,专门做儿童的生意,如Dr. Seuss, 用100个词汇编写系列丛书,让孩子从小就可以捧着本书自己看,人生识字百字起,如此一来,他倒做成了品牌。海明威说过,他写小说难就难在把它写短。套用这个思维,关于儿童的书,难就难在写简单,是看我们能否让儿童的思维对我们“灵魂附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像专家那样思考,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复杂的思维模式,可是失去的童心,又去哪里找寻?

儿童教育家常常强调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而设计这种书籍,轻内容,重习惯,让小屁孩自己拿出来得意洋洋地自己读,他们很高兴,也符合学习动机理论里常常说的“成就感”。往以后看,孩子们会从此培育出终身阅读的习惯来。一周岁的孩子抓周,家长说抓到书以后就是读书人。这样的推测未必准确,可是把人生的前五六年总起来看,确实是那些年我们手里抓的是什么,以后就有可能爱好什么。我小时候手里抓着收音机听《岳飞传》,如今抓住Ipod下载Lake Woebegon News. 相差不是太大。

让小孩子愿意抓住书看,抓住他们的眼球,这可不容易,你的竞争对手包括周杰伦,日本动漫还有鞠萍姐姐(阿姨)。

在芜湖期间,我去过一个超大的图书市场。在那无边的丰富之中,看到的却是一种异样的贫瘠。比如教辅材料过多,课外阅读材料重复建设,简单搬用,缺乏特点。这是应试教育造就的结果。据说一些学校展开“快乐学习”,课后不布置作业,结果架不住家长的压力,只好改弦易张。回家看小孩子,作业都很多,每天要做一两个小时,哪里有时间真正去“读书”。

那么为了“素质教育”的书籍怎么办?我不知道孩子们还看不看闲书?费思所在学校老师要求小孩每天至少看20分钟的闲书(Reading for entertainment), 把阅读纯粹作为消遣。没有了消遣的阅读环境就是文化的沙漠化。如今你去一些中小型书店看看,很多成功学的垃圾,商业畅销书,治病与保健的书,如果再加上卜筮和种树,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得一拼。人们读书很现实,要求学,要保健,要成功。或者一些书是用来当礼品包装的,比如浦东机场内的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齐刷刷地陈列在精美的盒子里,如同脑白金一样。芝加哥机场的书店里我看到了《无用信息之书》(The Book of Useless Information), 在浦东机场里我听到有人在打听《百病不求人》。以前我们说中国太务虚,西方讲实用,我在两个机场看到情况似乎对调了过来,看来地球果真扁平了。

不是说“闲书”没有,而是功夫不到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历史上有过何等瑰丽的想像?《西游记》、《聊斋志异》…这些历史的遗产都没有版权,若是自己不知如何发掘,就等着迪斯尼慢慢去拿吧。我们面对着浩大的文化遗产却不知如何下手,就如同守着金矿不知如何开采,结果却以河沙的价钱,将原材料廉价出卖一样。

一些明明针对儿童的读物,只是把大人阅读的材料换了个封面,分明是用成人的口吻去写去编的。有朋友给我们买了些或是送了些中文的读物,如唐诗宋词。我在想,古人懂得如何编选,难道今人就不会从古今搜罗,出儿童版的《儿童古诗五十首》来?可是实际上大家是在做简单重复,以至于我家现在有了三本《唐诗三百首》,其实挤一挤,拧一拧,弄个真正儿童版的并不难。

另外还有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等,读来十分费劲。其语言根本没有根据儿童的水平改造过。美国也卖一些中国题材的儿童图书或者音像,比如《香港ABC》、《大鸟在中国》、《狼婆婆》等,分明也是写中国的故事,但是很好懂,很好读。

就如同“寿司博士”那样,别看这些书表面上简单,其实是带着陷阱的简单(deceptively simple). 作者分明琢磨了什么样的故事会吸引儿童。比如儿童并不一定追求刻板的事实,比如曹冲称象里的曹冲生卒年月,所处年代,他们可能追求一些富有童趣的东西,一些有想象力的东西。当你吸引了小孩的时候,他们不会说:这多符合史实啊。他们会说:A man with only one hair? That’s so silly!

我这里有一本海豚出版社出的《老子》,是给儿童写的,书的插图很不错,可是内容却显得比较成人化,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等,然后添加现代文翻译,和英文翻译。这也是一本“闲”书,买来后会闲在那里,因为给大人看吧,这内容又显得轻了点,大家宁愿看《道德经》。给孩子看吧,也难。不排除这世上有天才儿童,而且不仅是天才,还有良好的习惯,能连续二十分钟坐在那里听你讲长短相形,万物负阴而抱阳。可是大部分孩子是平常的孩子,这些看不懂,大人解释起来也勉为其难,至少我这点水平我不敢去给孩子读,所以只是束之高阁,这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当然,凡事皆有度。一定也有人指出,就应该按照成人的方法去训练儿童,而不去贴近他们的思维。可是呢,那看不见的兴趣之手,会把幼小的阅读者带往市场上最为接近儿童口味的东西。这时候劣币驱逐良币,一些雷同的出版,会让出版商丧失信心,不敢承担风险去出更有特色的东西。

如果说这些中国题材的儿童书籍在文字上跟国外读者“贴近化”的话,那么在插图上却又有些“陌生化”,比如《狼婆婆》那本小书用的是中国水墨画,还有一些用的是版画。你不这样做,又无法造就特色。因为出版市场大概也得讲究个“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你得考虑,如果这些书实在无法吸引美国读者,还可以去吸引美国大量的华裔家庭。

脱离应试环境的背景,不知讨论儿童的闲书有无价值?起码,儿童读物要出就该“脱胎换骨”,而不是拿成人的材料简单重复,“换汤不换药”,要么就别出,如此,好歹少浪费点纸张,多留几棵树供后人乘凉,不亦善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