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3, 2009

从软实力到睿实力

中国近年来提出的“软实力”(soft power)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软实力”究竟有没有“软着陆”,有没有产生应有的国际影响,值得去评估。

在扩大对外影响的过程中,一个最著名的项目是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或是在学校设立汉语项目,以弘扬中华文化。这些项目通过国家对外汉办“专营”,集中管理。在我看来,这个做法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在发展上缺乏后劲,缺乏可持续性。如果不朝“本土化”发展,最终难以做大。

一般情况下,汉办派出的管理人员、教师,有不少是抛家别口去外地参与项目经营和教学的。他们有努力工作的动机,但未必有一个把项目长期经营好的外部条件。在外驻扎一两年时间,长又不长,短又不短,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比如让你去一个地方教汉语一年,在那里没有车辆寸步难行。学车吧,你买车了,学了,过了一年你又得卖了回去。不学吧,太多不方便。要是到了一些公共交通根本不存在的偏僻地区,出门寸步难行,不疯掉就谢天谢地了。当地中国社区一般还很帮忙,能给这些外派的同胞帮些忙,但是大家毕竟都有自己的事情,相距又远,目前的做法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我认识不少汉办派出来的老师,她们工作很负责,但是客观上很苦很孤独。我有一友在一孔子学院当主任,妻子孩子在国内,两地分居。但是这样的机会放弃又有些可惜,于是就出来了。这一出来不大打紧,两头都在独守空房了,好像不大和谐。

另外,老师由于短期项目多,更换频繁,有些可能适应不了当地的环境而离开,或是转入读书等其它出路,在更换新老师的时候,又面临教材、教学方法的一贯性问题。目前,该项目还处在婴儿期,这些问题都不明显,影响也不大,以后,这些问题会一一暴露。但是根据我近距离观察,对外交流的劲使得很大,效果却不大,中国在国际上经济、政治、军事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对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并没有出现同比增长。

我总在想,为什么国家对外汉办不利用当地华人华侨社区的力量呢?很多中国人已经定居在本地,其中并不缺乏有兴趣、有能力持续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在后勤上也不需要各方担心,甚至在当地树大根深,很容易发挥影响。

我自己过去就曾在当地办过中文学校,当时丝毫没有得到官方在教学资源甚至道义上的任何支持。现在在俄克拉荷马,当地华人社区也有个非常好的中文学校,做得有声有色,对向下一代和国际友人弘扬中华文化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为什么国家对外汉办不跟这些民间机构合作,一起把软实力做实,做到有声有色,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不要落到如今这样不硬不软的境地?出于管理的便利,而一味自己去“专营”,或许这中间有利益的考虑,但作为全民族来说,这种做法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最终还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很值得反思。建议拓展思路,多方合作,把事情真正做好。不要让管理的便利压倒一切。

被提名为奥巴马政府国务卿的参议员希拉里,在今日举行的任命听证(confirmation hearing)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外交理念,那就是smart power(睿实力)。她说这睿实力是指“美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美国”。这里一个值得借鉴的思维,就是美国利用世界各国伙伴的力量,像杠杆一般发挥更大影响,而不是像布什政府那样和任何异己力量都不接触,单打独斗,最终吃力不讨好。

包括海外推广汉语在内,希望我国在对外交流和交往上,也能学着点,不管硬实力软实力,能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的实力,就是睿智的实力。不然的话,soft power会变成superficial power, stupid power,最终是small pow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